Archive
Archive
Rediscover our previous works.
想你的文字出現在遊展平台?
遊展全年開放投稿箱!
(有稿費)
百年墳墓群中的高球場
「外國選手們覺得,它們是這裏的特色障礙物。」筆者看着發球台旁一個不小的中式墳墓,又想起打機時要挑選賽道主題。美國加州的Pebble Beach Golf Links出名海邊懸崖強風的不可預測性;南非的Gary Player Country Club第13洞旁的水域棲息著真正的鱷魚,球落水也無從拾回⋯⋯我們的主題性放眼國際可能亦毫不遜色,畢竟有過百年的69個中式墳墓和80個金塔。
點解要睇戀綜?談《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
《母》的製作組把目光放在戀綜節目中被忽視的一群——「母胎單身」,即香港俗稱的「A0」。播出以後,參加者們在節目上的笨拙表現被廣傳,網民都嘲笑著男生們的不解風情。但,或許因著他們戀愛經驗不足以及素人身份,比起由帥哥美女出演的《單身即地獄》,《母》似乎更為貼地、更能透顯戀愛綜藝節目真正的觀看價值。
Hi Nerd 02 - 氣象專頁 MET WARN 創辦人 東岳
MET WARN 的故事始於一個個對天氣的痴迷瞬間。東岳回憶,小二那年(2006年)颱風派比安掛不成八號風球,但以今日標準看,那絕對是個「好勁嘅八號」。他在學校活動中「行唔到」,甚至記得「垃圾桶KO女人」的新聞片段,從此對氣象着迷。2016年颱風莎莉嘉,適逢平台推出直播功能,團隊和他憑着Why Not精神和對氣象的熱情說做就做,一做就做到現在。
卓別寧母女的魔幻舞台
今屆香港藝術節的《鐘聲與魔咒》由來自卓別靈家族的兩代藝術家:維多利亞(Victoria Thierrée Chaplin)和其女兒奧麗莉亞(Aurélia Thierrée)攜手創作。本作已是她們第三次合作,才華洋溢的奧麗莉亞自幼受父母熏陶,兩母女可謂默契無限。
港產編作劇場:何謂英雄?
從前我們認為「時勢做英雄」,如今我們或更相信不是所有英雄都披著披風。即將於牛棚劇場公演的港產玩味劇作《英雄》,亦非歌頌特定英雄的傳奇故事,而是希望集結眾人之力,和觀眾一起拆解「英雄」本色。
與鍾家樂先生協辦:由零開始 準備死亡
生命教育、認識生死的重要性在近年愈來愈受重視,也有很多與殯儀、大體老師相關的參觀活動。我們聽過他們的故事外,又是否該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死觀?你有想過準備自己的遺囑、遺書、預設醫療指示嗎?大至安排自己的身後事、葬禮的款式⋯⋯都應該是每個人在生時充分了解、提早安排的事宜。
由零開始影沖洗曬 專業菲林人像工作坊
以較具象的角度來說,菲林拍攝是一種感光媒介。在操作菲林相機的時候,同時平衡光圈、快門速度和感光度的挑戰比起數碼相機大,但也因此造就了其需要耐性的緩慢體驗——你無法看到拍攝結果,因此必須謹慎處理,避免浪費菲林。
無厘頭之中的有厘頭:廣州獨立藝團菠蘿核
筆者最近透過 @hanarttzgallery 的展覽認識了一組有趣的廣州獨立藝術團體,菠蘿核。團體在2019年由兩位始創成員Bubu和Cat成立,慢慢發展有各式各樣的朋友組成:學者、作家、藝術家、設計師、小朋友⋯⋯在廣州一間小小工作室裡面,什麼有關設計和藝術的工作都會做。由立體到平面,由真實到虛擬,由為了興趣與為了謀生,集齊眾人之力,總有些新的想法應運而生。
專訪策展人吳君儀(下):社會運動的經驗會否反而限制了我們看事的角度?續談版畫背後意義
凡事兩面看。我們生活在社會議題豐富多元的城市中,可能比較容易理解和同情探討社會議題式的版畫作品;但另一方面,這種視角又會不會令我們陷入一個狹窄的漩渦中?
開幕可以有什麼有趣的形式
豐富的午餐,眾人聚首一堂,席上暢談生活瑣事…… 看似是與朋友歡聚的日常畫面,真身卻原來是一個展覽的開幕聚會。一首《在錯誤的宇宙尋找愛》,相信是 @mickco 最好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