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敦道上的神秘聖殿

你或許對尖沙咀站A出口前,那個長期設滿應援慶生廣告牌的巴士站並不陌生。然而,就在巴士站旁鐵閘後的清真寺,卻像一片神秘的聖域,與行色匆匆的我們保持着既近又遠的微妙距離。

適逢清真寺早前舉行一年一度的開放日,筆者便好奇地踏上白色階梯,脫鞋入寺一探。九龍清真寺最早建於1896年,原為駐港英軍中的印度穆斯林士兵而建,因地鐵工程影響於1984年重建。如今四層高的建築,外牆以白色大理石砌成,拱頂渾圓,四角各立一座宣禮塔(Minaret),細節間流露出寧靜與神聖,盡顯伊斯蘭風格的莊嚴。大堂中央懸掛巨型水晶燈,華裔傳道者正在介紹伊斯蘭教的基本知識,四周設有活動攤位和展板。

在導賞員帶領下,筆者沿着樓梯上樓。途中,她指向一間傳來朗朗讀誦聲的小房間,原來裡面有一群小朋友正大聲背誦經文。走到樓上,眼前是廣闊的主禮拜殿。帶花紋的綠色地氈一排排鋪展,朝向禮拜殿前方的清真言和拱凹延伸,讓信眾能一同面向聖城麥加祈禱;兩側設有檯凳供信眾閱讀經書;牆壁上的通花設計,引入大量自然光,以往更有通風之用,不過安裝冷氣後已經用透明圍板封起。牆上掛着電視列出一日五次的祈禱時間,並在時間將至前倒數提示,這種方式相比中東國家的喚禮(由宣禮員擴音誦念經文)更為「先進」,也避免了清晨時分影響鄰里。

不少訪客覺得最有趣的,或許是阿拉伯文書法攤位:只要報上名字,義工便能以流暢的線條將其轉化為獨特的阿拉伯文書法作品。我們同是香港人,卻每天只與他們擦肩而過,少有真正理解的機會。「學阿拉伯文會很難嗎?」「沒有時間祈禱要怎麼辦?」開放日不僅讓人欣賞異國建築之美,更提供一次與本地穆斯林社群交流的契機,讓大眾以輕鬆方式接觸這個過往或許覺得陌生(甚至被污名化)的群體,導賞員也很樂意為大家解答疑問和閒談一番。筆者聽過講道後,說實話並沒有被特別打動,但這並絲毫不影響參與的意義。能在這樣的空間裡靜心聆聽、細心觀察,已是邁向多元文化和平共存的一步。
---
#excohk_遊記
九龍清真寺暨伊斯蘭中心開放日
日期|一般每年舉行一次(具體日期請留意官方公布)
地點|尖沙咀彌敦道105號
備註|除開放日外,訪客每日開放時間內都可在聯絡管理處後進內參觀;有衣着限制,不可穿着短裙或無袖上衣

Next
Next

百年墳墓群中的高球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