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美學以外的實際活化

你曾想像過在古蹟中過夜嗎?除原作酒店功能的半島酒店外,香港亦有不少由古蹟改建的酒店,是次入住的大澳文物酒店(#二級歷史建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 優異項目獎)便由舊大澳警署活化而成。


1902年,為打擊臨近海域的海盜而建立大澳警署,但當時警署更要身兼「和事佬」,為村內的居民排解家庭糾紛及平息爭執。而1950、60年代,大澳警署主樓增建一層至兩層、興建一座樓高兩層的康體設施附屬建築,並以有蓋天橋連接,最終成為今日我們所見、具意大利文藝復興色彩的建築。


大澳文物酒店距離大澳市區和大澳碼頭有一段距離,因此相對寧靜隱密。甫進入大澳文物酒店便會先看到地下客房,本在登記入住時還想這些房間可能被路過的住客都看到入面的情況了,怎料就是我們的房間。作為 #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 之一,在減少對原建築結構造成影響的活化原則下,大澳文物酒店保留大致古蹟原本的建築格局,亦善用所有空間,因此原附屬大樓的辦公室改建成多間客房、原報案室改建為酒店大堂,如我們入住的「寶珠潭」原為警員夜更當值室,寄存行李的地方更是昔日拘留海盜的拘留室、鎖上昔日的鐵門保管行李,可算是「物盡其用」。若如之前所及,保存古蹟和活化是為了在可持續發展下承繼歷史文化,那麼這種「改頭換面」,反而能夠在保存古蹟既有特色下,為古蹟加上實用的新功能、為住宿和古蹟體驗增加趣味,而不至淪為「眼看手勿動」拒人千里,亦為大澳的旅遊業增加吸引之處。


大澳文物酒店有定時導賞供住客預約參加,過程中除介紹建築歷史外,亦有談及活化古蹟時的有趣之處,例如在1996年因大澳犯罪率不斷下降、舊大澳警崗關閉時,其窗户門板為藍色,而活化時決定重新髹上為最原始的啡色;在保育角度上,只要油漆能還原,藍或啡色都可以接受,而選擇啡色亦或為了突顯最當初興建的象徵,帶「古」意味。同時大澳文化酒店頂層設有玻璃屋餐廳「Tai O Lookout」,乍看或以為設計只為「打卡」,但其實具保育的巧思:相比原有混凝土建築的古蹟,玻璃屋具可辨性、一看就能分出是新構件,合乎古蹟保育要求,同時據導賞員所言,若他日大澳文物酒店不再營運,他們需歸還「最原始的模樣」給政府,而玻璃屋易拆易搬的特點亦具可逆性,其實對古蹟保育及活化而言能兼及實用、規條及美學,可算十分聰明。


同時雖則為古蹟活化,但洗澡水力、供電等叫人十分滿意,古蹟活化不只以「氣氛」先行,有確切的功能亦相當重要、真正達致活化中「活」的意義,而非苟延殘喘地只作展示,這不是真正的活化。在靜謐的漁村中,能在古蹟內感受和生活,起床望著海景,也算是一種幸福。

---

【#excohk_遊記】

大澳文物酒店

地點|大澳石仔埗街

---

(本文章為合作文章,並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遊展徵稿中📝】我們現正開放任何類型文章投稿,獲選者可獲稿費!詳情請見bio link~

遊展 @excohk 歡迎任何形式的推廣、媒體合作和活動策劃等邀請。期待與你一起探索新的意念,共同成長。



Коментарі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