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中西交融以外的角度

我們在公營博物館看到華人畫家的作品時,時常會看到「中西文化交融」這類型的形容。筆者最近就看了一個能令人反思這種形容的展覽,而且非常適合想從零開始入門藝術的人。


《林飛龍:歸徒》展覽於金鐘的亞洲協會香港中心舉行。在這幢被綠景包圍的古蹟和摩登建築之中,遊人不但能在沉靜中回顧一小部份香港的抗戰與英治時期歷史,館方挑選的戶外藝術品也同樣有一定的當代代表性,拼湊出近代中國與香港的小片故事。進入麥禮賢夫人藝術館,筆者欣賞策展人開宗明義:作為一個入門式的展覽,了解作品的創作靈感、經歷、意念、思想,才能理解背後的故事,鼓勵人在展後主動翻閲更多資料。The Jungle或林飛龍其他晚期著名的雕塑作品相信難以搬到香港展出,但假如要展出這些名作,策展時可不可以跳出單單歌頌作品,或者官式的「中西文化交融」等框架?


「更期望藉此提出一個值得反思的問題——究竟林飛龍的作品有否蘊含中國傳統藝術元素?」若要深入研究策展人引旨所提及的問題,相信也要寫一整篇博士論文才能講得清。林的父親是位文人,也是廣東人,年輕時受的華人文化薰陶必定影響深遠;但是其成長地古巴有的卻是多元的宗教信仰、文化背景⋯⋯同時也面對殘酷的戰爭、奴隸、種族歧視等各種問題。及後移住和旅居各地,遇到的伴侶、學者畫家朋友等等,皆成為了影響他和他的作品的元素。雖然如此,但我們在看畫時也不能忽視單純的視覺傳達——熱帶背景、艱深而神秘的符號、裸體、抽象、超現實主義的人像、動物和獸。慢慢地,顏色由簡入漸層;油畫、再到蛋彩、凹版腐蝕法、雕塑,展現了藝術家獨特的風格與其人生背景的各種元素,可謂透過藝術品講述了自己的人生故事。其參展的沙龍、畫展、創作的雜誌、評論,甚至在以上媒介合作或碰到過的藝術家和朋友,則補足了對他的側面描寫,將他於人前的個性一層層剖出。


藝術創作本身便是一個大熔爐,也許某個細微的念頭便可以成為一幅偉大作品的創作靈感。有些評論家認為畫作中的渲染、各種象形符號的應用都代表了林受到了中國文化影響。筆者倒是想:林飛龍長期生活在古巴和異地,他又是如何定義自己的身分?會不會這些作品只是其對自己身分的一種想像和探索?

---

【#excohk_展覽】【#excohk_評論】

Wifredo Lam: Homecoming 《林飛龍:歸徒》

日期|至6月2日

時間|11:00-18:00(星期二至日)

地點|亞洲協會香港中心(金鐘正義道九號)

---

文:#excohk_rin(本評論只屬個人意見,並不代表平台立場)

遊展 @excohk 歡迎任何形式的推廣、媒體合作和活動策劃等邀請。期待與你一起探索新的意念,共同成長。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