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excohk_rin

上水有條印度河

河對於我們,到底有着怎樣的意義? 《河上沒有人唱歌》是本地藝術家羅玉梅在「未竟之園」展覽中的展區,接連早前介紹過的土沉香展區。看過沉香樹後,轉來到空間較暗的展區,彷彿瞬刻掉進了水底。黑色的屏幕有如水面一樣反射着展廳空間,高空航拍影片看到了地面人類活動與自然的交錯;展廳中間裝置了一把像下水道入口的直梯 —— 觀眾猶如潛到水道中,聆聽着河床上的水流石響,噹噹聲在同一個空間裏流轉;這一條河和她的分支正訴說着她的故事。主流和分支的所盛載的物質本來不同,然而水流終究會把它們聚合到交匯處,合二為一,產生新的生態 —— 展廳膠桶中的水就是取自兩條河的交匯處。


這幾條於上水北面匯集、流進港深邊境的河流,居然都有印度名字。事緣當年英國向清朝政府租借新界後,派遣了一位印籍土地測量師來港測繪新界河流。不知是基於思鄉情愁,還是為了促進大英融和,測量師竟以印巴邊界一帶的河流名稱為這幾條河命名:梧桐河叫「River Indus」(印度河);它的支流雙魚河叫「River Beas」(比亞斯河),石上河則叫「River Sutlej」(象泉河)。


時至今日,也許再沒有人會同情那位印度人遠赴香港的鄉愁,我們更關心河流在社區中能扮演什麼角色。1963年香港旱災,全港制水,村民在梧桐河水域上的華山跳求雨舞,是否體現了河水在鄉村習俗中的重要性?到了今日,原居民會問:鄉郊河畔該發展、保護,還是能在保留既有生活模式的前提下滿足對現代生活的追求?時代巨輪流轉,印度河劃進了巴基斯坦;梧桐河畔的人換了幾代,我們因河流而問的問題也在變化。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人與自然共生下賦予河流的意義和因而產生的情意結,遠不止今日在河中所的流淌的水和游息的魚。


葉落流水聲本來沒有旋律,情愁卻把它們編成歌曲,讓自然與人間的愛恨傳頌下去。

---

【#excohk_展覽】

未竟之園:羅玉梅《河上沒有人唱歌》

日期|至7月31日

時間|星期一 14:00-20:00;星期二至日 10:00-20:00

地點|北角油街12號油街實現 @oilstreetartspace

---

文:#excohk_rin(本文僅屬個人意見)

遊展 @excohk 歡迎任何形式的推廣、媒體合作和活動策劃等邀請。期待與你一起探索新的意念,共同成長。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