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上年的4月3日,你在哪?
突擊考一考你:上年的4月3日,你在做甚麼?你能回憶起那一天的生活嗎? 現時在亞洲藝術文獻庫舉行的展覽《香港再偶拾》以1990年的展覽作為範本。當年的展覽是紀錄全港市民在當年9月7日所發生的人和事,而今次則以數據庫記錄的日期中位數:1996年10月19日作為標準,分別邀請6組...
Apr 3, 2024

眼前靜止的,其實在流動
建築和設計的形態可以靜止不動,也可以流動。 近日在HKDI Gallery @hkdi.gallery 有兩個分別關於設計和建築的展覽——《意大利:設計新景觀》和《馬岩松:流動的大地》。前者為意大利米蘭ADI設計博物館閉幕後的巡展首站,分別集結了100位來自意大利、...
Mar 15, 2024


從藝術看殘障者的語言
在少數群體議題上,策展人可以發掘出什麼不同的角度? 近日筆者遊台時到訪了幾個美術館,其中一個以殘疾藝術作為主題的展覽令人印象特別深刻。筆者近年來在香港所見的殘疾藝術展覽,出發的角度不外乎透過展出攝影、立體藝術等作品,讓觀眾以「認識」層面了解殘疾人士生活,以及欣賞他們的作品。...
Mar 4, 2024


沒細菌的記憶是否缺了什麼
家的什麼最令你留戀? WMA Space現正展出香港藝術家姚尚勤的個展「逐格逐像」。現居芬蘭的姚尚勤以藝術解答了上面的問題——氣味。小時候攬住瞓的毛毛公仔、小被被、漫畫書、衣服⋯⋯都有一股獨特的氣味吧?即使已經搬離娘家自立,說起的話應該也能夠想起那懷舊的味道。因此,藝術家便...
Feb 29, 2024


用自然生態和傳說講女性主義
講起女性主義,你第一個想到的關鍵字是什麼?有沒有人會想起「生態」、「污染」、「傳說」? 大館賽馬會立方近日展出名為《青蛇:女性中心的生態學》的展覽。雖然女性主義是展覽的主角,但卻令筆者意外地獲得了一個審視生態學的全新角度。進入展覽空間後,首先會發現大部份展品都與跟女性有關的...
Feb 26, 2024


十二位香港藝術家的孤獨
如果有一日,家中或街頭都只有你在「一人之境」,包圍你的會是孤獨還是優雅? 「孤獨的優雅」群展是策展人林靖風 @cyrus_lamprecht 藝術項目《孤獨三部曲》的終章,集合門小雷、李思汝、b.wing、鄺詠君、廖紫婷等十二位香港藝術家的作品,以風景、建築、抽象與人像等不...
Jan 17, 2024


藏身自然的開放式博物館
為期三年的本土藝術計劃「西貢海藝術節」迎來第二屆,延續了「開放式博物館」形式,於西貢市中心和四個內海島嶼(鹽田梓、橋咀洲、滘西洲及糧船灣)各處展示藝術品,讓遊人同步欣賞島上的自然景觀,體驗古樸的歷史人情。 作為旅程之始,位於西貢市的藝術裝置《再島敘:穿梭天氣間》以島民日常所...
Jan 16, 2024


在現代的符號中「考古」
考古和動漫,看似兩個極端的事物,是如何透過符號學連結在一起? 《次元文明考古計劃:超時空神殿》是香港視覺藝術中心(vA!)最新推出的藝術展覽,亦是藝術家陶啟安(Benny)「次元文明考古計劃」系列的最新創作。看著一大堆陶瓷和符號,你或許會以為這是一個考古的展覽。但那些似曾相...
Jan 15, 2024


承載父子情的一塊玉
由硬梆梆的一塊礦石,琢磨至一件質樸溫潤的圓玉配件,除了是一個過程,也是一個故事。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在中電鐘樓文化館舉行的「人為・非遺」展覽,透過「衣與履」、「裝與飾」、「字與音」三個展區,展示十項非遺項目在傳統上的實踐和現代的應用技藝。在有份參與展品製作的非遺工作者中,...
Jan 8, 2024


香港仍然有動畫製作人
初次看江康泉(江記)的《離騷幻覺》,已經是約7至8年前的事情了。無論你有沒有留意過他的動畫作品,現正在大館舉行的「江康泉:戰國龐克」展覽不止會令你耳目一新,更會覺得自己進入了一個熱血的動畫劇場:由手稿、concept出發,觀看著整個故事成長的旅程。筆者仍舊記得在幾年前的第一...
Jan 4, 2024

如禁忌般的土壤
涼浸浸的天氣誘使我出遊探索。那天到嘉道理農場行個圈,一心去看看蛇龜鹿鷹,卻發現場內有展覽正在進行中——「生命之源:土壤與藝術」蕭大偉之土壤畫展。展區不大,卻赫然發現原來踩在我們腳下的土壤竟然蘊藏着如此豐富的色彩,小學認識的「泥黃」色,其實不只得一種。...
Jan 3, 2024


看傳統和被當代
在展覽中,你多常會細閱作品旁邊的描述與資訊?現時在漢雅軒所展出的魯大東個展雖然是一個書法展覽,但是其現代性、背後的符號與哲學、形式、表達、使用的書體與作品描述,都有助觀眾對書法找到新一種理解方式。國畫、書法、陶藝,乃至雕刻等傳統的藝術形式之中,鑑賞時看重的絕對超過表面呈現出...
Dec 19, 2023


由血與淚濃縮而成的故事
單單在IG Feed碌到幾張新聞照片,根本只能看見世界種種大小事的皮毛。 在石硤尾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舉辦的第66屆「世界新聞攝影展」展出了超過32名得獎攝影師的作品。每日留意着世界各地的新聞,筆者總覺得活在香港這個已發展的彈丸之地,縱偶有動盪,大眾亦較難理解貧困造成的絕望、...
Nov 20, 2023

從電影金像獎到藝術個展
你有沒有聽過黃仁逵這個名字? 要稱黃仁逵為才子也不為過。他曾經幫過《秋天的童話》、《酒徒》做美術指導,並藉《癲佬正傳》獲得金像獎最佳美術指導;又曾經在《明報》、《香港文學》等報刊雜誌撰寫專欄,後來在電影《籠民》參與編劇再獲金像獎;到今日他仍投入於藝術行業,最近就在兆基創意書...
Nov 19, 2023


媒體、電視與動作的資本
大館賽馬會藝方近月開始了群展「追殺TV」和個展「Maria Hassabi: 我會是你的鏡子」,風格、訊息和媒介均各有特色。 「追殺TV」展覽包括了多位風格各異的藝術家。由使用電視作為藝術創作的始祖白南隼、本地藝術家關尚智和周俊輝,以及外國的創作都有涵蓋。影像輪流播放,藝...
Nov 8, 2023


讓高溫看得見
人們是否要 paint the town red(意指進行無節制的狂歡)、把眼睛所及之處變成紅色,才會正視全球暖化這個議題呢? Mech Sereyrath @mech_sereyrath 生於柬埔寨,是一位來自首都金邊的攝影師和電影工作者,平時多從事人像攝影。除了拍攝人像...
Nov 5, 2023


人・鬼・獸
猩猩與人類大抵相似——大家的精力都主要投放在飲食、遊玩、性愛、權鬥。即使人類有着先進的科技和較高的智商,到最後不是也花了大半生圍繞著這些東西勞碌奔波嗎? 人禽之辨與科技可以如何拉上關係?今年的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便以「人鬼獸」作為主題:由「物種分類」出發,探討物種共生與科技...
Nov 4, 2023


長存香港的原生泥土
植物有原生,家庭有原生,那麼你腳下的土壤呢? 筆者近日在香港版畫工作室碰上了一個有趣的展覽:李美娟的個展「維城淨土II - 煉土採色」。承接上集,這一個展覽同樣以香港的原生土壤為題 —— 「維城淨土I」以陶瓷作為介入的媒介,這次卻以「顏料」作主線,講述她如何採集、瀝土、篩煉...
Oct 30, 2023


未來藝術家的實習
你還記得作為社會新鮮人的你,曾經有着怎樣的模樣嗎? 大家踏入社會前,很可能都體驗過一兩份internship工作。那麼你又有沒有想像過,藝術家的internship會是怎樣的呢?作為一間向來支持本地年輕藝術家的畫廊,@wurearea...
Oct 26, 2023


在香港「居住」的狀態
你會怎樣描述你在香港「居住」的狀態? 「居住」的狀態有很多種。上一個探討「家」的展覽以「棲居」(Habitat)作主題,伸延到今次的「常居」(Dwelling),繼續探索人在「居」這方面的不同理解和光譜。筆者很可惜未有機會到訪上集的「棲居」,故是次也只能基於的「常居」內容與...
Oct 12, 2023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