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照片中紀錄的時光和故事
用照片紀錄的,是現實嗎? 照片能夠將當時的情景完封不動的保留在當下。日常生活中無論是旅行或生活大小事,例如吃飯、打卡等文化,都跟攝影這個舉動有關係。 光影作坊現正舉辦攝影書展覽「紙繫南亞」,展覽由Phokobo的陳韻芝小姐連同印度的「Offset...
Aug 2, 2024

可近觀、可觸摸的藝術展
藝術本質講求創新,就連媒介都可以自創。早前純藝術市集 @fineartmarkethk 在618上海街展出逾20位藝術工作者的作品,媒介橫跨油畫、水墨畫、粉彩畫、陶瓷等種類。筆者特別被退休藝術老師梁美薇 @marietta_leung_parchembroiment ...
Aug 1, 2024

建構無聲交流的魔幻烏托邦
依然一個短褲套裝男孩,不少藝術家創作的人物,往往跟本人有幾分相似。3年前看 Kazy @kazy_chan 首個個展《蕃茄醬》,描繪失去雙腳的鴿子,會棲居在人類濃密鳥巢頭上的未來世界。他初以插畫嶄露頭角,看他一幅畫像看到了一個童話世界、一整個繪本系列。時隔3年,廣告界寵兒...
Jul 29, 2024

有時,我們需要一個籠子
對於絕大部分的人而言,籠子的作用可能是用作囚禁,但又可能,其實是一個安全的居所? 現時Hauser & Wirth正舉行名為《工藤哲巳:籠子》的展覽。日本藝術家工藤哲巳出身於二戰時期,想必受到爆炸式起飛的經濟(及其帶來的環境或價值上的影響)或戰爭的影響。在他的作品中,有仿真...
Jul 27, 2024

剛柔並濟的美學——一種金庸新詮
令狐冲的瀟灑、一燈大師的肅穆與小龍女的輕靈,刀光劍影的武俠世界以及快意逍遙的江湖情味,是如何透過堅剛硬朗的金屬呈現? // 剛柔並濟的美學——一種金庸新詮 《俠之大者──金庸百年誕辰紀念.任哲雕塑展》是香港文化博物館為紀念查良鏞博士(金庸)百年誕辰推出的專題展覽。筆者訪問了...
Jul 26, 2024

建築和設計與社會的關連
近期M+有兩個性質類似的展覽,共通點都是由創作者本人出發,再將他們與香港的淵源娓娓道來。 貴為中銀大廈的建築師,即使不熟悉其生平,相信不少港人也對貝聿銘之名略有所聞。你可能會好奇,建築師的回顧展覽,不就是單單回顧他平生的作品嗎?「貝聿銘:人生如建築」先由其生活背景切入——說...
Jul 22, 2024


一輩子的小孩 / 竹雕的平衡
途經中環,不妨來尋找一下充滿藝術氣息的隱藏寶石🔍 👶一輩子的小孩 我們都是跌跌撞撞的長大成人,但或許,我們只是把作為小孩的一面藏於心底。畫家李爾鵬以生命為題,帶出人自身與外界的連結,如家人、師生或朋輩之間的關係,對我們的成長、了解自我有深遠的影響。李爾鵬在當代唐人藝術中...
Jul 19, 2024

現代人的數碼親密關係
近年,與親人、友人、愛人相隔兩地成為我們的日常,每當看著電話螢幕中熟悉的面孔,你可曾慶幸至少能夠依賴網絡維持關係,卻又不禁為著這種現代數碼親密關係唏噓? 新生代藝術家Tate於去年修畢創意及數碼媒體學士學位,在學期間曾居海外兩年,歷經多種遠距離關係的變遷。近日Tate將這份...
Jul 17, 2024

專注窗簾揚起的光塵
李昭辰 Dallas Lee @_dallasy 的個展「這裡」,名字取自辛波絲卡詩作,邀請觀眾進入她的想像空間,在她堆砌的夢幻樂園中遊走,想像屬於自己的故事情節;又從「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中「唯識」的佛學概念出發,意指世間萬物皆為八識所變現,沒有客觀的對象和外境,Dal...
Jul 12, 2024


世界為何依然存在香煙社交
展覽《當下》於香港藝術中心 @hongkongartscentre 舉行,邀請觀眾通過33個國際及本地新晉當代藝術家的多元視角,以包括繪畫、雕塑、數字藝術和裝置等各種媒介探討我們於當前時刻的緊迫性,挑戰我們重新思考自己在如斯社會中的位置。...
Jun 21, 2024


不是水瀨,也不是水懶
說到香港最瀕危的哺乳類動物,不是穿山甲,不是白海豚,而是歐亞水獺。在香港,水獺的風頭往往被其他動物蓋去,甚至連名字都讀錯——水獺不是讀作水(賴)或水(懶),而是水(察)。 筆者與友人偶爾來到嘉道理農場,碰巧遇上以水獺為主題的展覽,以資訊廊、互動遊戲及短片述説著香港水獺的故事...
Jun 17, 2024

是誰將簡單事情複雜化
人的行為會被地點、語言、溝通方式所定義,而非行為本身。 現時大館賽馬會立方正舉行Bruce Nauman的個展。Bruce作為國際藝壇上備受矚目的藝術家之一,筆者認為這個展覽即使收費也非常值得一看。其一,其展品來自世界各大博物館、基金會、畫廊,共聚一堂實屬難得;其二,藝術家...
Jun 14, 2024

香港地下藝術集結
「This is a freaky, messy, chaotic takeover.」N+ SICK COLLECTION 聯展 @nplus.sick.collection 於重慶大廈地下商場 @heath_hk 舉辦,...
Jun 11, 2024


蛻變為社區空間的廢校
如果照片和石頭會說話,他們會為地方寫下一個怎麼樣的日誌? 筆者日前到訪位於川龍的貫文空間——由已荒廢的川龍公立貫文學校翻新而成、以社區為中心的攝影文藝空間。在香港國際攝影節邀請下,兩位藝術家黃淑棋和柏齊駐村進行了兩年的田野考察。筆者以往曾參與過黃的計劃,是次兩人共策的《石頭...
May 30, 2024

時代所需的精神解藥
韓國當代藝術如何看上世紀90年代韓國人民的精神狀態? 筆者早前在首爾現代美術館(MMCA)看到的《回到未來——韓國當代藝術的當代性探索》展覽展出了許多1990年代的藝術家收藏品,徹底審視這段歷史過渡時期以來值得注意的收購特點。展覽內大量作品展示了韓國藝術的當代性,可以看到藝...
May 15, 2024

敲響日常,聆聽生活
大家在日常中不難發覺各處存在的聲音,但是藝術家與策展人又會如何將這些容易被忽略的聲音化成藝術品和展覽? 現時在油街實現展出的「油街焦點—襄見」是一個與敲擊樂有關的展覽。油街玻璃屋底層像是為整個展覽寫下定調:作為策展夥伴,敲擊襄秉承着其「擊樂有聲,響於日常」的宗旨,由首席藝術...
May 10, 2024


中西交融以外的角度
我們在公營博物館看到華人畫家的作品時,時常會看到「中西文化交融」這類型的形容。筆者最近就看了一個能令人反思這種形容的展覽,而且非常適合想從零開始入門藝術的人。 《林飛龍:歸徒》展覽於金鐘的亞洲協會香港中心舉行。在這幢被綠景包圍的古蹟和摩登建築之中,遊人不但能在沉靜中回顧一小...
May 8, 2024

看港日畫鬼怪與人
香港的鬼,和日本的鬼有什麼分別? 香港藝術中心現正剛好有兩個關於鬼的展覽。繞着樓梯上去,本地藝團豚肉鍋貼呈獻的「香港鬼怪百物語」搞鬼風趣延續創作者本身的一貫風格:藍田彩龍、碟仙、盧亭魚人、銅鑼灣狐仙⋯⋯不同的都市傳說化身成一張張巨大又鮮明的「彩色貼紙」,十八區鬼魂都出沒在A...
Apr 25, 2024


死寂和寂靜的界線
死寂和寂靜之間的界線在哪? 現時在香港版畫工作室展出的版畫個展名為《跳無至太陽休止前》。粒點狀的色塊模糊了攝影、版畫和繪畫的界線,彷彿在紙上、石塊上呈現出一片片藍灰調的寧靜風光。當我們走進風景,外來者介入的稜角也許更加明顯;但觀眾也不過是過客,只能靜悄悄地走過這一片片寂靜。...
Apr 17, 2024


捉緊此刻的浪漫
今天今天星閃閃。繼在唐人當代藝術中心的雙人展以後,黃進曦再次在安全口畫廊展開個展。「這天星際浪漫」,顧名思義,畫作絕大部份都是以漫天星空作為背景。作家一貫其煦爛、明艷、高飽和度的色彩風格,透過將「風」、「星」、「黑」、「山」、「水」、「陽」、「月」等自然風景再分層次,更為細...
Apr 11, 2024
bottom of page